扫一扫,关注我们

华夏能源网

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热点话题
首页 > 新闻 投融资 > 储能 > 正文

近30个项目密集扩产 负极材料产能过剩“隐忧”

2022-05-24 10:52:07   生成海报 收藏
高工锂电不完全梳理,2022年以来国内新增的负极材料领域产能就已达400.6万吨,可满足约4000GWh的电池产能需求。

作者 / 高工锂电

来源 / 高工锂电

2022年以来,市场对于负极材料的热情只增不减,新老玩家不断加码,多股势力不断涌入,赛道愈发拥挤。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2年开年以来至今,负极材料投扩产项目29个,涉及规模400.6万吨,金额达885.12亿元。

    

从参与主体看,主要有三类企业进军负极材料领域。一是包括杉杉科技、中科电气璞泰来等负极材料“老玩家”,二是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电池企业玩家;三是包括君禾股份、石大胜华索通发展等跨界玩家。

入局者日益增多,负极材料赛道愈发拥挤、竞争愈发激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无疑受强劲的市场需求直接驱动。GGI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约72万吨,同比增长97%,预计2022年仍将保持大幅增长态势。

长期来看,GGII预测,2025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456GWh,按照1GWh需求1000吨负极材料估算,2025年负极材料的需求量将达145.6万吨。

另一方面,受石墨化供应紧缺,上游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今年Q1人造石墨负极均价较去年普遍增长5%-10%。目前负极材料企业在手订单饱满,总体供不应求,预计今年Q4前负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在此情境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布防负极材料,有利于维稳自身供应链,提高成本议价权;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等负极材料相关企业加码,则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能力,形成规模化效应;索通发展、君禾股份等新玩家入局,则可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曲线。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方资本角逐下,高工锂电不完全梳理,2022年以来国内新增的负极材料领域产能就已达400.6万吨,可满足约4000GWh的电池产能需求。若叠加去年国内企业在负极领域的产能布局,该数字将进一步放大。

这远超2025年我国145.6万吨负极材料需求量。

高工锂电认为,负极材料属于高能耗行业,审批和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面临不确定性风险较多,叠加现投扩产规模已持平甚至赶超动力电池扩产所需体量,若该领域仍延续大体量投扩产之势,未来产能结构性过剩趋势或将日益凸显。

当产能过剩,市场作为最敏感的地方将直接体现出来。

价格方面,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负极材料价格势必向下跌落。GGII预测,随着国内针状焦产能以及石墨化产能进一步释放,负极材料价格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出现拐点。

GGII认为,大部分新建石墨化产能集中在2022年下半年投放,但叠加产能爬坡,预计2022年Q4或2023年年初后有望出现供需拐点。接下来,大规模产能如若继续集中释放,负极材料价格或将“触底”。

竞争格局方面,多股势力入局,势必会加速该领域市场洗牌,老玩家是否能继续保持技术、客户等优势,新玩家否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占据市场份额,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则是,置身其中的企业,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在上下游资源、团队支撑、技术研发、资金实力等方面下足功夫。

(图片来源:veer图库) 

555
更多> 相关股票

最新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文作者
    • 默认头像

      简介:

      最新文章
    更多> 快讯
    Top10 48H热文榜
    更多> 专题策划
    更多> 论坛 / 活动
    合作伙伴: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华夏能源网 京ICP备1303171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0347
    2022-05-24 10:52:07
    近30个项目密集扩产 负极材料产能过剩“隐忧”
    长按右侧二维码阅读原文
    更多好文请关注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
    立足能源 聚焦双碳 深耕财经
    长按图片保存到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