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沈公子 国资饶员外
来源 / 无冕财经
2021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风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
央企扎堆北京的情况正在慢慢改变。
有的央企总部开始搬离北京,有的央企在总部选址的时候,直接放弃了北京。
多年以后,当我们站在未来审视今天,大概率会承认:
2021年,是中国央企变革的转折点,甚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
央企总部外迁的大幕拉开
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中央企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央企,顾名思义,就是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它们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覆盖核电、军工、航空航天、石化、电力、能源、电信、汽车制造等领域,并在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
据统计,全国共有120多家央企,包括非金融类央企96家、金融类央企26家,行政类央企4家,文化类央企3家。
一般来说,社会将国资委管理的96家非金融类央企,视为承担主要经营功能的产业类央企。
财政部旗下有26家金融类的央企,他们分别是:
行政类央企4家:国铁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北大荒农垦集团。
文化类央企3家: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广电网络公司。
2014年,国家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视为战略任务,央企总部搬离北京的规划开始启动。可由于央企总部的搬迁牵涉面广、影响大,筹备期相对较长,所以直到今年,央企总部外迁的大幕终于拉开,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长江三峡集团搬回武汉;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落户上海;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落户雄安新区;
中化控股迁往雄安新区;
中船集团12月15日迁到上海;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迁往深圳;
中国华能集团和中国华电集团收到要求于2022年底搬离北京;
……
央企搬离北京,对北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央企总部如何分布?
央企总部的设置,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空间的划分。
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是华北,北京是华北地区的城市中心,加上首都这一因素,在政治的巨大威力下,央企大多把总部设立在北京,甚至外地的央企也设法搬到北京,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不久前迁回武汉的三峡集团。
因此,北京在央企总部数量方面相较于其他城市,呈现出压倒性优势,大约有100多家。
华北地区另一个经济中心——雄安新区——也在迅速崛起。雄安新区是我国第19个国家级新区,是首个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成立的国家级新区,更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地。
目前雄安新区只有3个央企——已经落户的中国卫星、中国中化,以及将要搬来的中国华能集团。未来肯定会迎来更多央企。
与华北地区接壤并且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东北地区,铁矿石、煤、石油等自然资源丰富,建国以来,矿产和土地资源使东北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工业中心就在东北。这也让很多重工业型央企也选择了东北安家。
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是长江下游地区。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这一地区水道纵横,高效的运输环境,使这里几百年来都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上海是这一区域的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城市,经济、金融、外贸、航运中心。“十三五”期间,上海生产总值从2.69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总量位列全球城市第8位,率先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向“十四五”,上海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
正因为如此,上海对央企总部的选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交通银行、太平人寿、宝武钢铁、商飞集团、东方航空、中远海运、中国船舶、中国电气装备将总部设在了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贡献了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不过随着东北经济的衰落,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高铁的迅速发展,“北京——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轴心。
长江中游经济区的中心是武汉,拥有3家央企,三峡集团、东风汽车、中国信科。
溯长江而上就来到了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这四个省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央企仅有一家——成都的东方电气。
东南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成为经济龙头。这个地区一直以来以外向型航海贸易为主,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内向型经济迥然不同。这一经济区的最大中心便是广东省的心腹地区——珠江三角洲。
如今,香港、澳门,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共同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根据广东省及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提供的最新数据,2020年大湾区的总人口已经超过8600万,地区生产总值达16688亿美元。
招商局集团、港中旅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太平保险、紫荆文化集团、华侨城、中广核、南方电网、南方航空、南光集团等央企就位于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坚持改革开放具有双重意义;多个央企的到来,又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大湾区成为国际一流湾区指日可待。
未来还有哪些央企搬离北京?
在回答“未来还有哪些央企搬离北京”之前,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央企要搬离北京呢?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央企设在北京也有许多迫不得已的因素,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不发达,央企需要与政府就相关问题随时随地沟通,总部设在北京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利远远大于弊。
可在今天,北京庞大的央企数量,已经显得极为臃肿,问题也开始凸显。央企过分集中不利于央企的市场化发展,使用要素与价格等市场化配置手段来调节央企的经济活动。
央企设在北京,对它的“大城市病”有恶化的危险,对缓解交通拥堵、实现住有所居、治理大气污染、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等也有阻碍作用。
未来对北京的战略定位很明确,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所以,央企搬离北京是最佳的选项。
那么,未来会有哪些央企搬离北京呢?
金融类央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在内的26家总部,基本不会搬走。上文已经说到“北京——上海”是中国经济的轴心城市,那么上海有的,北京也会有。目前金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趋势,正好与北京首都的核心功能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
文化中心同样是北京作为首都的核心功能,那么文化类央企也会留在北京。
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拥有特殊行业背景的央企也会留下,比如军工类央企,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工业等。这些行业或是事关国家安全,而且属于高端制造业,搬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能源类企业、工程类企业,比如石油、电力、通信、汽车、电气、钢铁、化工等制造业企业,大概会搬到资源富集区,降低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成本。
比如中国机械总院可以考虑搬到沈阳;中国煤科、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选择陕西或者内蒙;中石化、保利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海油、中检集团等适合搬到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中国农发集团都可以选择河南、河北或者东北等产粮重镇。
我国央企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国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那么央企总部的设定,要向西部地区稍微有些倾斜。中铝集团、中盐集团、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华电完全可以搬到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成都或者重庆都是首选。
考虑到未来搬离北京的企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它们的迁出不仅不会影响到留下来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反而为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科技企业、高活力的初创企业提供了成长空间。
央企搬离北京,短期内必然会对北京的经济造成损失。可从长远来看,却是利大于弊,央企搬离北京,有利于企业贴近业务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北京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央企总部的迁移,不仅关系到央企自身发展需求,也有助于“提振区域经济”,对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贡献一份力。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