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华夏能源网

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热点话题
首页 > 新闻 投融资 > 氢能 > 正文

他身家3200亿元,53岁成富豪榜“探花”,成功秘诀竟是……

2021-11-02 17:35:35   生成海报 收藏
曾毓群离首富还有多远?

作者 / 严凯

来源 / 能源严究院

10月27日,2021胡润百富榜出炉,现年53岁的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以3200亿元的身家位列第三,成为该榜单的”探花“。

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是67岁的“状元”钟睒睒,身家3900亿元;以及38岁的“榜眼”张一鸣,身家3400亿元。

   

与去年相比,曾毓群的财富暴涨了200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宁德时代股价狂飙。今年5月31日,这家全球动力电池“巨无霸”市值首破万亿大关,后最高至1.5万亿。

曾毓群离首富还有多远?当他拿下“探花”后,媒体开始制造着这样的话题。从数字上来看,他与“状元”的距离不过700亿元。若按照宁德时代目前1.4万亿的市值计算,其股价仅需再涨5%,就足以抹平这个差距。

与其他顶级富豪相比,这位新“探花”的创业史几乎“乏善可陈”。2011年创办宁德时代至今,从他身上似乎很难找出创业艰难、跌宕起伏等“悲情戏份”。

在“时势造英雄”的中国式命理论框架下,曾毓群好像总是能够在最佳的时机准确踩上命运的“风火轮”。比如说,如果没有新能源汽车过去十年的“黄金期”,就不可能有宁德时代的无敌光环。

而今,当外界开始纷纷质疑宁德时代的市值泡沫时,曾毓群又赶上了另一个万亿级风口。“碳中和”的热火不仅烧烫了风电光伏产业,也烧热了储能行业。而凭借在电池技术领域的先天优势,宁德时代在电化学储能市场又或将成为“寡头”。

不过,如果让曾毓群来梳理自己的成功秘籍的话,时势或许仅仅是“外力”,成功的关键更在于内在的修炼。

假如将创业喻作一场赌局,“敢赌”和“善赌”之间尽管仅一字之差,但实则天渊之别。毋庸置疑,曾毓群敢赌,更善赌,他信奉“赌性坚强”。

而当宁德时代地位稳固之后,他则将“赌性坚强”换成了“溥博渊泉”。

对于这八个字,大多数人可能不明觉厉,但对一些创业者而言却也犹如一杯好茶,值得仔细品茗。

岚口村的“飞鸾”

1968年,曾毓群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市飞鸾镇岚口村。这个小村庄坐落在宁德市区南20公里左右的凤凰山上,因一座建于1647年的天主教堂而闻名于周边。

鸾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据说属凤凰一类。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曾父曾母也期盼着这个刚降生的幼婴有朝一日能够像飞鸾一样,成为人中龙凤。

不过,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曾毓群出生的前一年,1967年夏天,距离飞鸾镇4400多公里外的新疆罗布泊沙漠中,中国第一个氢弹爆炸成功。

氢弹爆炸立刻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加深了欧美国家,以及前苏联对中国的敌视。而在国内,“文革”刚刚进入到第二年,并还将继续浩荡八年之久。

曾毓群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不为外界所知。从寥寥的公开资料中可得知,他从小天资聪颖,可谓少年天才。

1982年,14岁的曾毓群进入1940年创办的宁德一中就读高中。3年后,这位17的年轻人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

金榜题名日,岚口村终于飞出去一只“金凤凰”。

不过,岚口村的村民们或许做梦都想不到,这位大学生不仅学习好,在经商上也站在了金字塔的塔尖,30多年后竟能成为中国富豪榜的“探花郎”。

1989年,曾毓群从上海交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成为公职人员,拿到了令人艳羡的稳定工作。

但在改革开放东风的熏陶下,仅仅三个月后,这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就决定辞职下海,跑到东莞的一家外资电子厂做起了工程师。

这家电子厂叫新科实业,当时隶属于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SAE。该工厂供应了当时全球70%以上的硬盘磁头,年营收可以达到 10亿美元。

曾毓群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他在31岁时就成为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而在新科,这一干就是十年。

倘若将时针挑拨到1999年,当时在外资公司干得风生水起的曾毓群拿着高薪,事业有成,或许尚未有创业的想法。

但像他这样的技术天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

有一次,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找到曾毓群,希望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于是,曾就到深圳与专家讨论了一天,回来写了一份可行性报告。

后来他才知道,这次考察是梁少康抛来的橄榄枝。后者当时正准备辞职创业,选择的赛道就是电池领域,他希望曾毓群能够一起。

不过,曾并未立马答应,原因是他还有一个去深圳某公司当总经理的机会。跟着一起创业,还是去深圳一家成熟公司当职业经理人,毫无疑问,前者充满太多不确定性。

但福建人从小受闽商精神的熏陶,他们骨子里就有喜欢冒险的品质。梁少康当时还拉了曾经提拔过曾毓群的陈棠华,这让曾毓群最后坚定了一起创业的决心。

1999年,三人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名叫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的公司,主营MP3、手机的锂电池业务。

这家公司即为后来在消费锂电池领域名声大噪的ATL。

时隔多年之后,曾毓群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侃言,当初创业完全是“一时冲动”。不过,“冲动”似乎早已刻在了每一位闽商的骨子里。

就这样,这位从飞鸾镇飞出的“凤凰”开启了他的创业路。他的人生也从此一分为二,开始了与电池为伍的下半程。

这一年,曾毓群31岁。

ATL的“救世主”

不得不说,他们创业的时机正当其时。

上世纪90年代末,手机开始在国内普及。仅2000年,中国市场生产的手机达5396万部,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家占去73%的市场份额。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大量海外电子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除了手机,DVD、蓝牙耳机等都要用到锂电池。这其中,手机市场无疑规模最大。

但如何切入,ATL要为自己选择一个研发方向。彼时,市场上常见的多是圆形电池、方形电池,这类产品是索尼、松下等日系厂家的天下,不仅自动化程度高,质量还可靠,中国公司很难与之竞争。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机会。梁少康他们发现,诺基亚一款翻盖式手机选用的是索尼的聚合物软包电池。这种电池的特点是短小、轻便、便于携带。

于是,聚合物软包电池就成为了突破口。创始团队立刻作出决策,由曾毓群带着资金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从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手中购买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并规定每卖出一个电池,ATL要支付固定比例的提成。

但这次购买专利的经历差点成为了曾毓群创业过程中的“滑铁卢”。

按照贝尔实验室的配方试制出的电池出现了重大问题,在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包变形,从而无法继续使用。

对一个电池产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伤”。

这让ATL颇为恼火。曾毓群又跑回美国找到专利授权人,但对方似乎见怪不怪,坚称电池鼓气是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其它被授权的全球20多家企业均没人能搞定。

这让曾毓群既感恼怒,又十分无奈。更残酷的现实是,当时25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已花去大半,产品却迟迟无法量产。

此时,这位年轻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展现了出来。他日夜思索,推测问题可能出现在电解液成分上。因为锂电池使用的温度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配方中电解液成分中部分物质沸点为93℃,极为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

这会不会是质量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这个思路,技术团队讨论了整整一下午,后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前后弄了七个新配方,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排除在外。

两周后,根据其中两个新配方制作出来的电池没有发生鼓气现象。就这样,ATL成为了贝尔实验室授权的20多家企业中唯一成功量产的公司。

这个突破,为ATL扫清了封王路上最大的障碍。

当时,国内手机企业高度依赖韩国方案解决商,基本上都是从韩买套件组装,能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 

这是ATL机会。 这家新创公司很快就成为电池领域的一匹“黑马”。它的报价是韩国电池的一半,容量却增加一倍,还能量身定制不同尺寸。

面对这样的诱惑,没有哪个厂商能拒绝。很快,ATL的产品就在电子产品消费锂电池领域迅速站稳脚跟。

2002年6月,ATL实现单月盈利,当年更是实现整年盈利。

这样的成绩也吸引了风投的关注,台湾汉鼎的A轮投资紧随而至。次年,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在B轮又投了2500万美元。

从创立,到站稳,ATL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梁少康或许会暗自庆幸,当初拉曾毓群入伙的决策是多么英明,因为在专利被坑事件中,后者几乎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

让ATL跻身为消费锂电池市场主流厂商的是苹果公司的订单。2004年,ATL为苹果公司解决了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问题,成功为苹果一款MP3供货,共计1800多万个。

随着苹果公司进军智能手机行业,ATL也顺利成为iPhone的电池供应商。双方的合作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之后数年,ATL的客户名单越来越长,包括三星、华为、VIVO、大疆等国内外知名公司。2012年至2016年,ATL连续五年聚合物电芯出货量全球第一。

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第一次创业经历往往记忆最为深刻。正当30岁初头的曾毓群意气风发时,ATL的股东们却开始出现裂痕。

这次事件注定让曾毓群刻骨铭心,也由此间接催生了一个新的“王者”。

二次创业

当ATL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华尔街给曾毓群好好地上了一课。

2004年时,凯雷投资在ATL的一名董事参观了比克电池,回来后感慨称:“我们完了,你便宜,要知道人家能更便宜了”。

比克电池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深圳龙岗区,是ATL的直接进争对手。

这个判断有点夸大。ATL有自己的”护城河“,它在聚合物锂电池市场已站稳脚跟。而即便比克电池价格更便宜,但ATL就不能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吗?

背后是否有阴谋外界不得而知。但ATL的大股东却被资本裹挟,他们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上市,要么卖掉股份套现,重新选择赛道。

大股东选择了第二个方案,ATL也最终被新科母公司——日本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制造商TDK收购,成为其子公司。

不过,曾毓群依旧是ATL的核心高管,能够保证优渥的生活。但他的身份却完全转变,从“东道主”变为“职业经理人”,个中落差唯有本人可知。

ATL被收购没多久,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自此之后,关注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逐渐开始成为全球共识。

在此背景下,另一个新的机会在向曾毓群招手。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绿色奥运”理念,于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在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燃料电动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

这一年,ATL在宁德市创办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打造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继续夯实锂电池市场的霸主地位。

但曾毓群的注意力则被纯电动汽车所吸引。“绿色奥运”已经释放出明显的信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

细心的观察者或许还会注意到,在中国政府关于生态环境的官方文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始频繁出现。

但新能源汽车“心脏”——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则一直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中国要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亟需在动力电池领域打破“卡脖子”的桎梏。

曾毓群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2008年,他在ATL内部成立动力电池团队,这个部门即为宁德时代的前身。

事实证明,这位电池大佬的判断极为准确。

奥运会结束后的次年3月,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新能源汽车带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而2009年8月举办的北戴河会议还专门举行了针对新能源汽车召开研讨会,基本形成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以纯电动为突破口的战略。

这次北戴河会议基本上确定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以锂离子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为技术平台突破口,带动新能源汽车全方位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09年开始进入国补时代。而作为补贴政策中的核心部分,中国政府于2011年出台政策明确将外资动力电池产品剔除在了补贴目录中。

这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窗口期”。

曾毓群是幸运的。限制外资准入的政策让他顺理成章地将ATL动力电池部门剥离出来。2011年,他与同乡黄世霖回到老家宁德,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他将宁德时代的英文名取为CATL,“C”即为China,意为这是一家中国公司。

但另一层喻义也不言自明。曾毓群用这种方式要告诉世人,这家新公司与大名鼎鼎的ATL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省去了不菲的品牌推广费用。

不过,他也吸取了ATL的创业教训。这次不但让创始团队保持了对CATL的绝对控股,而且在公开场合也强调CATL完全中资背景。

就这样,曾毓群二次创业的台子已经搭好。接下来,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暴”中唱了一出精彩“大戏”。

这出大戏让宁德时代“封王”,业界由此给了它一个响亮的外号——“宁王”。

从“独角兽”到“宁王”

“宁王”的地位既是打出来的,也是时运所就。

作为ATL的创始人之一,曾毓群在电池领域早已声名显赫。站在ATL的肩膀上,CATL自成立之日起实际上就自带光环。

宁德时代成立没多久,宝马就找上门来。彼时,宝马正在为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诺”寻找电池供应商,之所以找到CATL,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脱胎于ATL。

尽管宝马相信CATL的电池研发能力,但高标准是少不了的。为此,宝马向宁德时代提交了800多页的动力电池系统需求规格书。

曾毓群接受了这项挑战,并最终成功完成开发。

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5周年活动上,曾毓群曾在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的对话中谈及与宝马的这次合作时坦言: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运气是比较好的,我们一开始做动力电池的时候,就是跟宝马合作。宝马本身是国际化的公司,所以你的产品在他的中国产品中可以用,在他的德国产品中也可以用”。

有了这个星球上对产品要求最为严苛的汽车巨头的认可,宁德时代很快在动力电池领域声名鹊起。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挑战,该公司得以走完动力电池研发、设计、开发、认证、测试的全流程,成为当时唯一一家进入跨国汽车企业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中国企业。

但仅凭此是无法坐上“铁王座”的,毕竟在它的面前,横挡着的竞争对手是巨无霸级的LG化学、三星SDI和松下,它们中最短的有73年历史,最长的有103年历史。

正当宁德时代在巨头夹缝中突围时,监管部门送来了一记“助攻”。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这份文件被业内称之为“动力电池白名单”。新能源汽车要想获得补贴,必须使用白名单中的企业所生产的电池。而在这份白名单上,清一色都是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

这是政府扶持某一产业的常用做法。这次“助攻”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国内电池企业。

政策扶持立竿见影。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在一年内增长4倍,达到33万辆。与之相应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出货量由2014年的0.27GWh跃至2.19GWh,增长超8倍,一举超过三星和LG两大国际巨头。

尽管“白名单”将国际巨头拒之门外,但国内的竞争同样激烈。宁德时代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老牌车企比亚迪。后者长期从事动力电池的研发,且有整车系统与之配套。

“二虎相争”之时,政策的助攻再次袭来。2017年,监管部门开始偏重鼓励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更长的车型,把能量密度调整系统引入到补贴计算公式中。

例如,120wh/kg的能量密度就可以拿到最高1.1的补贴系数,到2018年,能量密度的最高补贴标准提升至160wh/kg,补贴系数也随之提高至1.2。

由于磷酸铁锂电池达不到政策要求等能量密度,因而在这轮较量中,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间接被宁德时代甩开。2018年,宁德时代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超过了松下和比亚迪。

在风口之下,宁德时代的成功如疾风骤雨,资本也纷纷加入宁德时代的抢夺战中。江湖传言,马云也曾亲自登门拜访曾毓群,为的是让旗下上海云峰拿到10亿元额度。

公开资料显示,宁德时代的第一轮融资是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发布7个月后,金额为8900万元,投资者为联合创新新能源。

A轮融资则是在2016年7月18日,融资额17.2亿元。从这次开始,资本对宁德时代开启了疯抢节奏,机构名单中群星云集。马云旗下的云峰出现在了B轮融资中,宁德时代在这一轮融资额高达96.4亿元。

2018年,当宁德时代的电池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一时,上市时机已经到来。4月4日,这家超级“独角兽”仅用了24天就顺利过会,刷新了当时的过会记录。

当年6月11日,宁德时代终于登陆创业板,募集资金54.62亿元。上市首日,其市值就达到了786亿元。

此后3年多时间,这家“超级独角兽”一路闯关,市值一路上涨,刷新记录的新闻屡见报端。直到2021年5月31日,宁德时代市值破万亿后,其前进的脚步才放慢了些。

市值破万亿这一天,曾毓群的身家高达353亿美元,超过李嘉诚荣登香港首富。

截至11月2日,宁德时代股价当天涨1.23%,收盘价为658元,总市值为1.53万亿元,在沪深股市万亿市值排行榜中位列第三。

  

以曾毓群持股24.54%计算,他当天的身家高达约3755亿元。

曾氏“玄学”

在2021胡润百富榜中,曾毓群是唯一一位进入前十的新能源行业企业家。

在宁德时代成就“宁王”后,外界开始探究这位掌舵人的“成功学”:他是如何仅花了十年时间,就将一艘小舢板,打造成为一艘航空母舰的?

不得不说,创业以来,曾毓群的运气一直不错。从联合创办ATL到独掌CATL,他几乎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而每当“风”见缓时,又总会有“东风”助力。

宁德时代的崛起显然离不开政策上的“助攻”。一次是将国外竞争对手挡在了国门外;另一次是将国内最大竞争对手给予了沉重打击。

不过,将成功全归因于时运显然太过武断。在时运来临前,能够准确预判,提前布局,这背后考验的是企业家的眼界。

早年间,在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赌性坚强”。如今,这四个让人不甚明了的字在商业圈内颇有名气。

   

如果要总结这位探花22年来的创业生涯,这四个字很好地浓缩他前半程的创业经历,也是他在商海洪流中克敌制胜的秘诀。

在福建,多数人实际上更喜欢用“爱拼才会赢”来形容“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

歌曲「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它不断鼓励着一代又一代闽人从商的决心和毅力。

同为闽商的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饭否」上写道,一个早年投资了宁德时代的朋友看到这幅字,调侃说为什么不挂一个“爱拼才会赢”。

曾毓群的回答是:“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很显然,与绝大多数福建人喜欢哼唱“爱拼才会赢”来相互激励前行所不同的是,这位顶级富豪实际上不仅喜欢「拼」,更喜欢「赌」。

“赌性”可以说是曾毓群身为闽商与生俱来的品质。但能否在“赌”上成为“常胜将军”,背后离不开对大势的细致观察,以及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补全自己的短板。

翻开曾毓群的简历不难发现,本科毕业后,他曾于2001年拿到了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硕士学位;2006年拿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在2001年拿下硕士学位和2006年拿下博士学位并非偶然。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是曾毓群为了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有的放矢”。

如果按照两年拿下硕士学位计算,则意味着曾毓群是在ATL于1999年成立后没多久就去了华南理工深造。彼时,ATL刚刚从贝尔实验室花了不菲代价拿下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2001年前后正值公司电池产品技术攻坚的关键时期。

而在拿下硕士学位后不久,曾毓群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中科院,他师从中国锂电池领域泰斗级人物陈立泉。彼时,陈立泉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在1980年,陈立泉就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是国内研制出锂离子电池和实现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的第一人。

中科院读博期间,曾毓群对电池研究产生巨大兴趣,并认为这个行业未来前景可期,还因此发表了10多篇相关论文。

从中科院博士毕业两年后的2008年,他就在ATL成立了动力电池团队。

通过“补短板”,曾毓群在电池领域一直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他对产业未来趋势和技术产业化之路的判断要强于他人。

不过,这位电池大王同样明白,创业要善赌,但守业却不能靠“赌”。

当宁德时代从“独角兽”成长为“巨无霸”后,危机往往来自于内部管理,而非外部市场的变化。

事实上,在IPO之前,宁德时代已经患上了“大公司病”,内部“自得”、“骄傲”、“麻木”的情绪开始蔓延。

为此,2017年,曾毓群向员工发了内部信《猪真的会飞吗?当台风走了,猪的下场是什么?》以作警示。他在信中提到:

“当我们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大觉的时候,竞争对手正在面临生死关头玩命的干,一进一退期间的差距可想而知。我们有无想过,如果外国企业下半年就回来,我们还可以蒙着眼睛睡大觉吗?国家会保护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吗?答案不言自明。”

曾毓群的“预言”两年后成真。2019年,工信部正式取消“白名单”,国内厂商的政策保护期结束,外资电池巨头重新入场。

大概是在2016年,曾毓群将办公室“赌性坚强”那副字换成了“溥博渊泉”。

    

“溥博渊泉”是《中庸》十三经—礼记目录中”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头四字,意指其智慧像不断涌动的泉水和无底的深渊。

从“赌性坚强”的好战到“溥博渊泉”的中庸,这既折射出这位富豪的处世态度,也反映出他管理哲学的变化。

参考资料:

[1].《曾毓群简历 ATL创始人是怎样把锂电池做到全球第一的》,楚天金报

[2].《曾毓群三场“赌局”成万亿企业,爱打麻将的首富与宁德时代的焦虑》,创业家

[3].《宁德时代发家史——从成立到第一只用了六年!》,电池工业网

[4].《李嘉诚靠边站:曾毓群靠卖电池成了香港新首富播》,量子位

[5].《曾毓群离首富还有多远?》,界面新闻

[6].《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决策始末》,欧阳明高,能见

热搜一下 : 曾毓群 宁德时代 身价 储能
555
更多> 相关股票

最新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文作者
    • 默认头像

      简介:

      最新文章
    更多> 快讯
    Top10 48H热文榜
    更多> 专题策划
    更多> 论坛 / 活动
    合作伙伴: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华夏能源网 京ICP备1303171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0347
    2021-11-02 17:35:35
    他身家3200亿元,53岁成富豪榜“探花”,成功秘诀竟是……
    长按右侧二维码阅读原文
    更多好文请关注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
    立足能源 聚焦双碳 深耕财经
    长按图片保存到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