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邵哲文、陈晓敏
来源 / 投稿
这里是塔山文明的发源之际,这里是徐福东渡前的隐迹之地,这里是渔歌唱晚的海域之湾,这里是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称的象山。
象山起自于塔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而得名象山,县以山名,还有一说,“象山”一名据说是为纪念南宋陆九渊而来。象山隶属台州,广德二年(764),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
“谁将海上山千点,纪作人间画一缣”
象山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的东南部,在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区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处于象山半岛的东部,由象山半岛东部本土和沿海600多个岛礁组成,可所谓“三面环海,一线穿陆”,是浙江省唯一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誉为中国渔文化之乡,更被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方术徒相误,蓬莱安可得”
唐代诗人宋务光《海上作》中的一句最能概括丹城之名背后的故事。丹城是象山的中心城区,而关于丹城之名的由来传说与徐福东渡有关。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曾云:“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一些方士投其所好,编织神仙之说,声称海上有仙人仙药,吃了仙药便可长生不死。于是,秦始皇便“发童男女数千,入海求仙道”。
徐福出海,在大海里漂了不知道几天几夜,忽然看见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长满了又高又大的树,确实是个难得的地方。他就对船上的人说:“这就是蓬莱山”。
徐福把大家带到山上,造了一座道观,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后来,有个叫陶弘景的道士满世界云游,求仙炼丹。发现蓬莱山与山上的道观,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来。取了水井泉水,到蓬莱山炼丹。还把自己的像,画在观内墙壁上。
到了唐朝,象山县建立了,县城就在蓬莱山下的彭姥村。以后,有人在蓬莱山上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蓬莱观与水井的由来。人们根据碑文的记载,把蓬莱山改称丹山,造了炼丹亭,重建了蓬莱观,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炼丹的水井,取名为“丹井”,蓬莱山下的县城称为“丹城”,一直沿用。
“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
清朝诗人陈秉元一首《石浦竹枝词》道出了象山石浦古镇的特色。石浦是一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渔港古镇,依山面港,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坐拥176个沿海岛礁。石浦早在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的记载,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镇。如今,石浦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全国渔业第一镇、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若想感知象山的深度,就要走走石浦,走走石浦古镇的老街。古城的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组成了一卷画。走进古城的老宅之中。透过窗望去,古色古香的街道处处藏着故事。夏日多雨,可能会偶遇烟雨蒙蒙,淅淅沥沥地下,可以躲入廊棚下,伸手接下屋檐滴落的雨滴,感受夏天的气息,清新的触觉从指尖漫延到全身。老街每一个不经意的转身都成了被时光定格的照片。
“上下千年留遗风,鬼斧神工赞匠雄”
这是现代文人骚客在象山影视城中发出的感叹。象山影视城的前期建筑是依据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故事内容来修设的,城中气势恢宏的襄阳城、神秘莫测的活死人墓、秀丽幽雅的归云山庄、迷离奇幻的绝情谷、蓊蓊郁郁的榕树林等主要景点风格独特、创意新颖。城内有湖光山色,也有亭台楼榭;有沟谷洞天,也有宋时古街。漫步城中,你能在春秋战国品民国的酒,能在唐朝的宫殿里念宋词,更能在花果山水帘洞边听小龙女说,“你姓杨,那我便姓柳吧。”
“涛奔远岸白,帆暗近峰青。”
自6000余年前的塔山文化开始,沿海先民就开始耕海牧渔。象山文明从一开始即与渔业文化紧密相联,这种文化与浙江甬台地区文化相交融,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象山渔文化。从两期发掘出土的文物看,居住在今县城南庄平原的先民就已学会以海为生,大量的陶制品留下了他们亲手描绘的水波纹以及贝壳印痕。相继发现的姚家山、红庙山和茅洋庙山头、高塘岛朱门村新石器遗址都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象山的文化根系散发着浓郁的咸腥。
象山的渔文化主要由5个特色文化区组成:东门海岛妈祖信仰文化区;石浦老街渔商、渔贸、生活习俗文化区;延昌老街妈祖——渔师信仰文化区;昌国古村明代卫所海防文化区;渔山海岛妈祖——如意信仰文化区。这些特色渔文化区,勾画出象山渔文化特有的资源色彩。漫长的讨海生涯也使象山渔区形成了众多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生产习俗方面主要有造船、开洋、谢洋、拜船龙、祭小海习俗等等。生活习俗主要有元宵节不过十五过十四、打生、海难招魂等。渔家特色海产制作技艺如鱼丸、鱼滋面、鱼胶、鱼鲞制作技艺。
象山县各地渔村、渔岛渔港、渔户渔船大都保留丰富多彩的鲜活渔文化遗产,鲜活的渔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石浦渔港古镇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和象山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98年以来,象山连续22年举办中国开渔节。开渔节挖掘传统的渔文化内涵,并积极加以创新,节庆活动越办越红火,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石浦镇连续几年举办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成为当地民众的文化大餐。
渔文化研究及各种渔俗节庆活动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象山县的海鲜餐饮业做足“渔”字文章,已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享有盛誉,象山海鲜、石浦海鲜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不少外地游客慕名来象山,不仅为尝到美味的海鲜,更为了感受浓郁的渔文化。中国开渔节、中国渔村已成为象山海洋旅游业的品牌。
“无事群鸣遮水际,争来引颈逼人前。”
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光照充足、水草丰盛,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白鹅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象山县作为浙东白鹅主产区,养鹅历史悠久,在秦代时就有白鹅饲养记载。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嘉靖《象山县志》载:"明正德嘉靖间岁办杂色毛软皮五百一十张,鹅翎四千六百三十根,药材香附子七十斤"。1939(民国二十八年),运销宁波象山白鹅6213羽,产值1.24万元。象山白鹅已成为当时象山外销土特产之一。目前已被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
象山白鹅好养,饲养6个月后就开始产蛋,经济回报快。加上东北市场对鹅蛋的接受度高,产品往往供不应求。养殖象山大白鹅成了龙井当地养殖户眼里的“抢手货”。
据介绍,“象山白鹅”扶贫计划已向全国发散辐射。2016年,借助“山海协作”的东风,在省内的仙居、嵊州、丽水、兰溪等地先后建成5个白鹅扶贫基地,带动周边2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之后,“扶贫鹅”飞出浙江,在海南、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地陆续发展数十个基地,仅海南一地,象山县每年就有约600万羽苗鹅“前往扶贫”,带动当地800多户农户致富。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从卤,监声。”显然,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
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岸线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盐的优良条件,是浙江省三大产盐县之一。象山制盐的历史可追朔到汉代,汉在浙江置郡国盐官。唐代初年,《新唐书·地理志》载:唐高宗时期,台州临海县“有铁、有盐”,说明当时象山一带已产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晒盐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并利用近海滩涂出现的白色之泥(咸泥)或灰土(泥),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方法制成盐卤(鲜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方式结晶,制成粗细不同的成品盐。
整个生产过程开辟滩场、制灰土、制卤、结晶等10余道工序,长期的实践中,还形成了纳潮操作规程、制卤操作规程、结晶操作规程、堆坨操作规定等丰富的工艺文化内容,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当时象山沿海的盐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产盐地名。比如,石浦镇盐厂是历史上产盐的地方,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石浦镇盐仓前历史上是制晒、堆盐的所在地,故此得名,随时代变迁,谐音改为“延昌前”;今“贤庠”以谐音“盐场”所得;高塘岛的烧盐湾谐音逐渐改成“孝贤湾”。
“橘生山海间,味道自然甜。”
象山自古产橘,宋朝便以金橘入贡,是象山一大特产,也是象山的县果。 “红美人”是象山历经18年坚持不懈的精心选育与技术改进而孕育出的精品杂柑。入冬时分,美人出世。“象山红美人”素有“橘中爱马仕”之称,皮薄易剥,入口即化,拥有独特清新的橘香味,无渣无核的果冻口感。
独特的气候特质和土壤条件,为柑橘类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所。如今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年产量10多万吨,产业规模居全市首位、全省第五,柑橘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甜蜜产业”。
尤其是历经20年精心选育的优质杂柑良种“红美人”,品质品相堪称完美,成了橘农的香饽饽,更是消费者钟爱的明星柑橘。“红美人”柑橘味浓甘甜,柔嫩多汁,无核无渣;糖度15%以上,酸度0.6%以下,含果汁55%以上,被称为可以吸的维C。
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市场销售,实现农民增收,象山“红美人”平均售价50元/公斤,最高卖到123元/公斤,橘农亩均收入5-10万元,最高20万元,全县4000余户“红美人”橘农户均收入12万元以上,比种植普通柑橘翻了20倍以上,实现“一亩田十万元,一株树万元钱”的目标。
红美人的高经济性备受各地橘农青睐,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超50万亩,有效带动了省内外的橘农增收脱贫,是橘农们喜闻乐见的“希望果、致富果”。
“十三五”以来,象山深入实施“工业旅游双突破,改革创新双驱动”战略,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第77位、全省第24位。新添一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字号”平台。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4%,成功引进中化膜材料、中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等一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获评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光荣使命催人奋进。未来象山将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向着新目标再出发,以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的实际行动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