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据媒体近日报道,美国供应管理学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环比下降0.2至48.1,连续四个月萎缩。一般来说,制造业PMI以50为荣枯线,高于50意味着制造业活动扩张,而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活动收缩。美国11月制造业PMI再度低于荣枯线,并且是连续4个月萎缩,足以说明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这两年,美国制造业的衰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美国政府和一些大公司的举动也更加耐人寻味。曾经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通用汽车是怎样跌落神坛的?特斯拉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中国生产汽车?中国的福耀玻璃又为何跑去美国投资建厂?本期,金十数据和大家一起探究美国制造业的前世今生,并解读通用汽车、特斯拉等制造业巨头的背后的故事。
千载难逢:美国制造业的崛起和辉煌
难以想象的是,美国在建国之初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整个国家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那个时候,美国在工业上每投入1美元,就会在农业上投入7美元,美国农产品生产占全部商品的一半以上。最令人尴尬的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1789年在就职典礼上穿的外套,都不是"美国制造"——当时的美国纺织业基础薄弱,根本造不出这种高档布料,只能从当时的工业强国英国进口。
面对这一局面,年轻的美国面临两个选择——分别是托马斯·杰斐逊主张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美国第一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代表的"发展制造业"政策。汉密尔顿在1791年提出了著名的《制造业报告》,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资的生产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独立的基础和前提(当时美国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球的0.8%)。所幸的是,美国人后来还是选择了汉密尔顿的方案。
1816年,美国宣布对进口的棉纺织品征收25%的进口费用,为刚刚建立起来的纺织工业提供保护;此后,美国陆续提高了钢铁、铅、大麻等商品的进口费用,其他工业也开始缓慢成长。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工业资本主义的北方整合了南方的种植园势力,解放了数百外的黑人劳动力,再加上西部一望无际的土地以及随后到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的制造业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面对英国这个曾经的老师和对手,美国终于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的30%)。相比30年前的1870年,美国的钢铁年产量从320万吨增至2950万吨,煤炭产量从443万吨增至2.7亿吨;机器制造逐渐取代了纺织业成为最大的制造业部门,美国从一个农场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农业国正式成为一个由工厂和大城市组成的工业国家。
此后爆发的一战带来了庞大的海外需求,这给美国制造业插上了翅膀,让它达到了更高的巅峰。在一战正酣的1915年,仅美国福特公司一年制造的汽车就是德、英、法等国总和的14倍;到1920年代后期,光纽约市的汽车数量就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即使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超过了英、法、德的总和,维持在全球总量1/3的水平。
二战后的欧洲和日本百废待兴,美国制造业凭借大量的军事订单和技术创新,完成了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美国的制造业从业人数在1945年达到了38%的巅峰,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在1950年达到了40%,美国在汽车、飞机、钢铁等领域保持着绝对的优势,波音、通用、福特等美国公司生产的产品畅销海外......美国建立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总结下来,美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100年时间内,就从一个农业国蜕变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强国,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 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重视
美国制造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技术、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上的创新,而美国政府和企业也适时地抓住了刺激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在1939年,英国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220万英镑,而1937年美国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已达1.75亿美元(当时的英镑对美元汇率约为1:4)。
(2)源源不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从最初的《制造业报告》、到后来进口费用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创新企业的扶持,都给了美国制造业良好的成长环境。另外,美国政府还对公路、铁路、电厂和港口等发展制造业必备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巨额投资,大力发展教育行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这些因素都颇为关键。
(3)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庞大需求
美国政府初期的政策,将本国市场留给了本国企业;此后随着本国企业的壮大,美国开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两次大战带来的海量订单,彻底让美国制造风靡世界。从进出口贸易来看,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还处于赤字状态,到了19世纪末已经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在20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最大黄金储备国和全球最大债权国。
在美国制造业处于巅峰的20世纪,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绝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家创办于1908年的汽车公司赶上了美国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大潮,仅在十多年后就超越福特成为美国抵达汽车制造商;此后经过大萧条和二战洗礼后的通用汽车迅速扩张,1962年,通用汽车达到了巅峰——不但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位居第一,在全球市场上也在扩城拔寨。
当时,在通用汽车公司上班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而通用汽车当时的总部位于美国东北部城市底特律,在汽车产业的带动下这座城市也跻身美国前五大城市之一,拥有180多万人口,还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汽车城"。然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没有永恒不变的繁荣,再厉害的企业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我们此前介绍了雷曼兄弟和东芝的悲惨命运,而这一次轮到了通用汽车。
前段时间,通用汽车工人轰轰烈烈的大罢工终于落下帷幕,这场美国近16年来最大规模的罢工有49000人参与,给通用汽车造成的损失高达20亿美元。这次罢工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劳资双方在薪酬、福利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通用不愿意出钱或者没钱可出,而工人们觉得自己的薪酬待遇已经降无可降了。
对通用汽车公司来说,更加"丢脸"的事情发生在十年前。在2008年创下309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后,次年6月1日,债务缠身的通用汽车想纽约法院递交破产申请,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制造巨头宣布寿终正寝。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汽车的命运并没有就此完结,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累计向通用汽车注资近500亿美元,在政府援助下这家"大而不能倒"的汽车巨头重新复活——2010年11月通用汽车股票重新上市。
但无论如何,"起死回生"的通用汽车已经很难重回巅峰了,如今除了本土市场和中国市场,通用汽车已经全方位败给丰田等竞争对手,即使在全球销量最高的中国市场,通用汽车也已经连续5个季度销量下滑。更讽刺的是,成立仅10余年的"后生晚辈"特斯拉,目前的市值(605亿美元)也已将通用汽车(507亿美元)甩在身后,"长江后浪推前浪",属于通用汽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即使我们看惯了经济兴衰和商海沉浮,对百年巨头的陨落已经司空见惯,但通用汽车这样的美国制造业的标杆沦落至此,仍然让人不胜唏嘘,也让人觉得费解。费解的是,通用汽车在两次大战、大萧条等多次经济危机下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能愈挫愈勇,后来到底是什么击垮了这家百年巨头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通用汽车的衰落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从处于巅峰的1962年到申请破产的2009年,我们可以将该公司的衰落期梳理为四个阶段:
1960年代:这段时间以大众甲壳虫为代表的紧凑型轿车进入美国市场,通用汽车却没有意识到汽车行业的一场革命即将开始——当时的美国经济陷入滞涨,消费者更偏爱成本较低的车型。到60年代后半段,更加廉价和省油的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开始攻城拔寨,通用汽车失去了在国内市场的领先优势。
1970年代:这段时间由于美国介入中东局势,导致石油输出国停止向西方国家供应石油,也就是著名的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国际油价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至12美元,1979年又从每桶15美元涨至39美元,这给通用汽车到来了重创。燃油成本上升压缩了通用汽车的盈利空间,1980年公司出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而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上升至近19%,日本的汽车产量也在这一年超过美国。
1980年代:1981年罗杰·史密斯出任通用汽车CEO,随后他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重组五大品牌、探索自动化生产、在其他领域投资促进多元化经营等,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改变通用汽车臃肿的组织架构和生产制造上的问题,反而浪费了大量资金,十年间公司的负债率从40%提升到了80%。事实证明,通用汽车又一次误判了形势,此后全球汽车行业进入"成本竞争"的新赛道,而庞大的债务成为通用汽车难以承受的负担。
1990年-2009年:事实上通用汽车并没有坐以待毙,90年代他们靠着押注皮卡和SUV有过一段不错的上升行情,但这似乎只是"回光返照"。庞大的人力成本不断推高着公司的负债率,也吞噬着通用汽车的竞争力——通用汽车雇佣1个在职的汽车工人,却要负担3个退休员工的退休金和7.6个员工及家属的医疗保险,这笔支出在2006年达到了223亿美元,平均到每辆生产的汽车上就是3386美元的"额外成本"。在债务高企、连年亏损的情况下,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成为了压垮这家百年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必须要说明的是,通用汽车的衰落关乎的绝不是一家企业的自身命运,而是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工业区的整体衰落。原本通用汽车总部所在底特律,因负债185亿美元于2013年宣布破产,人口从巅峰时的180万锐减至70万,汽车之城沦为"鬼城";除了通用汽车之外,福特和克莱斯勒也面临生存危机,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无一幸免;而代表美国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的五大湖工业区,如今也呈现出一副破败的景象,被称为"铁锈地带"。
同样的,通用汽车衰落的原因也不仅仅是管理层决策失误、汽车制造成本增加等原因来解释,而应该将他放在美国制造业和美国经济的整个格局来看,美国制造业到底怎么了?
如果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我们对美国制造业的现状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推论。从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来看,这一数据持续下降,已经从1950年的40%降至目前的11%,这一创下72年新低的数据说明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下降。从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比例来看,1945年曾经达到38%的巅峰,但是2019年已经降至8.4%,美国制造业岗位可以说非常严重;同样的,从美国工人的薪资增速来看,这一数据在1973年以前基本与生产率的提升同步,但在此后的几十年内仅增长了12.5%,而劳动生产率增长了77%。
尽管大量的数据确实显示出美国制造业已经衰落,但另一些数据则显示美国的制造业不但没有退步,反而更强了。
美国2009年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显示,美国制造业的小时生产率(衡量制造业产能销量的关键指标)一直以线性趋势稳步提升,即使是被认为制造业衰败最严重的2000年以后也是如此。而按照美国劳工部的数据,1987年到2010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14.8%。制造业产值仍然增加了45.6%。而且,与G7国家中的其他制造业大国相比,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增速也超过了传统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我们很难说美国制造业已经全面衰落,说它是"空心化"或许更为合适。一般来说,制造业的门类可以分为五个板块:纺织、皮革等基本消费品的制造;塑料、食品等加工业;石油、木材等资源加工产业;汽车、飞机等中高端制造;芯片、生物制药等高科技制造。很明显,目前的美国只剩下最后这两类高端制造业,而且保留着很强的实力,但前三类的中低端制造业已经基本消失,这就是"空心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可以从一个故事中得到启发。在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美方工人在福耀的玻璃厂每年能挣到25000美元,与此同时,他的女儿在一家美甲店上班,仅仅是帮客人修修指甲,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40000美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愿意去制造业工厂做工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原因也很简单——赚得少。
在美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工会体制下,这种情况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工厂因为招不到人,被迫提高薪资待遇,增加企业成本,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竞争力下降;而工人依然嫌弃工资低,要求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否则就抗议罢工,然后在工会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制造业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和工人对着干,承担罢工和法律风险,要么被迫满足对方的"狮子大开口",结果就是负债和亏损加大,走上通用汽车的老路。
当然了,企业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放弃这个"钱少事多"的制造业领域,改行进入其他行业,这在近几十年的美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代表着"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地位的下降,美国经济在"服务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80年,金融、房地产与专业服务增加值在美国GDP 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进入21世纪后,金融和高科技行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代名词。底特律、匹兹堡这些传统制造业中心慢慢被遗忘,而华尔街和硅谷则占到了聚光灯的中心。截至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大公司基本都是美国公司,其中的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伯克希尔哈撒尔、摩根大通等都是清一色的金融和科技公司。
如果我们将视角进一步放大至全球,美国制造业的现状就会更加清晰。目前主流的经济学观点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大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继续壮大金融业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还在加速推动中低端制造业的全球化转移,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正在承接这些制造业产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所以,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某种程度上也有意为之,或者说是"顺势而为"。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这样做也是有利有弊的:美国通过制造业的选择性转移,依然掌握着整个产业链最顶端、利润最丰厚的产业;但是也因为低端制造业的缺失,造成了产业空心化、大量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等严重问题。
在下一篇的文章中,金十数据将继续围绕美国制造业的衰落,重点为大家解读美国为了应对制造业"空心"化做出的努力,以及"福耀玻璃为什么投资10亿美元去美国建厂"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文章来源:金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