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从曾经的行业巨头到如今的麻烦缠身,昔日的中国第一大生物质发电企业——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生态”,股票代码000939),一步步走到了悬崖边缘!
近日,凯迪生态发布公告,选举唐宏明先生为公司董事长并代行董秘职责。
公告称,唐宏明先生于1993年2月起任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2004年11月至今,任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唐宏明先生现任公司控股股东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持有阳光凯迪控股股东丰盈长江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20%的股权。
这是继6月30日凯迪生态前董事长李林芝辞职之后,又一次的高层人事变动。
事实上,在董事长李林芝辞职之前,凯迪生态已有多人提出离职。同时,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100)记者从各方消息获悉,凯迪生态早已深陷债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新任“掌门人”的上台能否带领凯迪生态摆脱泥潭?凯迪危机会就此缓解还是会持续加深?
“万亿神话”梦断
在债务危机前,凯迪生态是生物质发电的龙头企业,于1993年成立,1999年9月23日在深交所上市。
2004年,阳光凯迪前身武汉环泰收购中联动力持有的凯迪生态13.398%的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彼时,凯迪生态上市才5年。其后,阳光凯迪多次向凯迪生态注入资产,上市公司主业由烟气脱硫行业转型为煤电汽灰渣产业链。
2009年,凯迪生态从阳光凯迪处收购南陵、淮南、崇阳等9家电厂,从此切入生物质发电行业。
2015年,凯迪生态开始大规模扩张,在这一年完成公司成立来最大规模资产重组,通过定向增发和现金收购的形式收购阳光凯迪等股东的生物质发电、风电、水电、林场以及“页岩气”、“煤制天然气”、“清洁能源平台”等资产。
凯迪生态先后揽入了154家公司,其中有87家生物质电厂和58家林业公司,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生物质发电企业”、“A股最大林场主”。
7年前,凯迪生态前董事长陈义龙曾经公开宣称:“2015年,凯迪(规模)将突破600亿元;2020年,凯迪销售额将达3000亿元;到2030年,凯迪的规模可能做到1万亿元。”
如今,第一阶段目标时限已到,距离3000亿元目标仅有2年,凯迪生态深陷系列负面事件,并在最近一年间大面积爆发,万亿大梦早已碎成渣渣!
5月7日,凯迪生态公告称,公司所发行的201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11凯迪MTN1”违约,涉及本金6.57亿元,利息4119.39万元,合计6.98亿元。债务危机引发连锁反应,当天,凯迪生态的主体信用评级就被机构直接从AA级下调至C级,即标志着凯迪已经被列为“不能偿还债务”的公司之列;随即,公司各类融资通道全面阻断。
更雪上加霜的是,6月28日,凯迪生态延迟近两个月的财报终于发布,目前公司负债总额高达278亿元。其中,2018年到期的债务约150亿元。截至6月8日,凯迪生态到期未清偿的债务共63笔,涉及金额17.91亿元。债务违约是此前凯迪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最打击投资人的坏消息大概是凯迪生态的生产维持艰难,甚至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据了解,凯迪生态目前已投产生物质电厂46家中,正在运行的仅12家,自今年2月以来,公司欠薪已超9000万元。
面对危机,凯迪生态将一切“重生”的希望寄托于一直在推进的重组事项。
据了解,凯迪生态重组方案分为三方面,一是股权重组,阳光凯迪将出让或托管上市公司控制权;二是资产重组,凯迪生态拟将风电、水电、林业资产、在建工程等分别做成资产包,各包整体出售;三是债务重组,与债权人协商,推出债务重组方案。
然而,7月2日,凯迪生态复牌,股价从2017年11月停牌前的4.99元/股直接一字跌停,跌幅5%,收报4.74元/股。7月3日后,股价跌幅收窄,但截止发稿的9日收盘,该股价已经跌至3.68元,涨幅为-4.91%。
目前,凯迪已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为“*ST凯迪”。凯迪生态寄托重望的重组事宜并没有使得其摆脱危机实现自救。
盲目贪大埋祸根
作为中国生物质发电的领头羊之一,凯迪生态为何在短短一年内就要面临垮台危机?
事实上,此次凯迪的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导致的。从最根本上来说,凯迪生态一心一意扎根的生物质发电这个领域一直以来就不是赚大钱、赚快钱的买卖。
据了解,生物质发电的收入主要来自发电上网费、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增值税即征即退这三个方面,而盈利赚取的是前述三项收入扣除原燃料成本、折旧、三费后的利润。
从收购、压缩、去水、运输、存储到最终进入锅炉燃烧,原燃料付出的成本往往较高,且大部分都是付现成本。而回流的资金又很漫长,付现和收现存在很大差距,这样的生意模式很难支撑起万亿大梦。
还有就是,凯迪生态犯了一心求大的错误,用市场融来的钱,急速扩展,不断对外投资开拓疆土扩大资产规模,导致现金流持续走低。
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凯迪生态虽然通过巨额融资扩大资产规模,但现金流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去年一季度开始,更是连续三个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上市19年来,凯迪生态共发起4次定增,累计募资93.33亿元,加上已经发行的债券,融资金额超过121亿元,累计分红金额仅为4.83亿元。
尽管去年中报显示凯迪生态账面货币资金尚有31.98亿,但因票据、保函等保证金、借款抵押、资产证券化等原因,受限金额达20.6亿,占比64.5%。
凯迪董秘办负责人坦承:“公司管理层对行业发展速度过于乐观的判断,致使公司扩张速度过快,这是造成公司现金流无法支撑起这么大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集团的主要原因。”
此外,政府的可再生能源补贴不及时、电厂发电量低于预期等原因又导致企业现金回流又非常缓慢。最后,就在凯迪生态自身业务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的情况下,公司还在不断地对外投资各类产业基金。
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凯迪集团在17年第四季度前已经明显感受到债务滚动压力,2017年9月末公司有短期有息债务70亿,债务到期压力步步紧逼。公开债务刚性到期,债务压力越来越大直至违约崩盘。
“绘就绿色能源新未来。”一直是凯迪生态的官方网站里一句响亮的口号。绿色能源的新未来确实存在,但是凯迪生态的绘就手法,使未来真的来不了了。昔日凯迪生态“万亿神话”梦在债务危机来临之际,实现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在国家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包括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有着一个好的历史机遇。如今“东风起”,企业能不能借的来箭,全凭自己。机遇并不意味着成功,曾经的“生物质发电第一股”能否顺利度过危机?唐宏明接掌之后的凯迪生态,未来仍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