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华夏能源网

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热点话题
首页 > 新闻 投融资 > 其他 > 正文

“圈不住”的刘振亚:国家电网在非议中“轰然前行”

2014-05-10 10:05:14   生成海报 收藏
圈不住”的刘振亚:国家电网在非议中“轰然前行”

作者 / 佚名

来源 /

“圈不住”的刘振亚:国家电网在非议中“轰然前行”

(图注:前排左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右为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

华夏能源网(www.sinoergy.com)注:近期,“审计署百人队伍进驻国家电网、对其掌门人刘振亚做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业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几天前,我们在官方微信(微信号sinoergy_com)推送了这篇介绍刘振亚先生的文章,阅读、转发量非常之高,所以就特别放到网站来!

这是一篇比较少见的针对刘振亚本人的报道,里面关于其背景信息有比较多的交代。由于也是一篇旧文,距今很多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文中的观点、信息需要大家独立思考、自己筛选判断!

58岁的刘振亚留给公众的印象相当模糊,又无比鲜明。一方面,除了标准的官方报道,这位国家电网公司的掌门人几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偶尔出现在镜头前的他,也不过三言两语,人们仅能从他的外貌以及一口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推知,国网老总是山东人。

在这个企业家纷纷明星化的时代,他似乎刻意拒绝镁光灯的照耀,以至于我们对他个人的了解,基本就限于一张粗线条的履历表;但另一方面,通过他领导下的国家电网公司,或者说由于这家公司已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他又间接地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铁腕”、“强势”、“精力旺盛”、“野心勃勃”……媒体常常用诸如此类的词汇来形容他——因为自2004年上任以来,他就执意顶着漫天的争议,推动国家电网这个“巨无霸”轰然前行。

至少从经济上看,他干得不错。国家电网公司已连续六年获得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其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排名也由2004年的第4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8位,杀入了十强。虽然其盈利水平一直不高,2009年甚至还亏损了23.4亿元,但似乎也情有可原:

按照国家电网方面的解释,去年火电上网电价提高而销售电价没有同步调整,以及电网企业垫付脱硫加价补贴资金增加,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是政策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然而外界却不买账。

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时下舆论对国家电网所持的批评立场,甚至已经到了不用讨论的地步。当初,恐怕连刘振亚也没有充分估计到,伴随着国家电网的一路高歌猛进,非但鲜有鲜花与掌声,竟致于质疑、指责和抨击之声四起。一种对垄断的恐惧、不安,夹杂着利益相关者的不满开始在公众与媒体中以不可抑制的速度蔓延;再加上一直以来人们对电力行业高薪的愤妒,以及公众心中至今仍挥之不去的“电老虎”的形象,构成了国家电网当前所处的舆论环境。

它先是被描述成躺在垄断的温床上,闭着眼睛就能赚钱的“寄生虫”;然后当它显示出做强做大的企图时,又被比喻为“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迟早要毁灭自己和自己的创造者。在一片棒杀声中,作为企业的国家电网和作为企业家的刘振亚,面目渐渐变得扭曲起来。

国网之“难”

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国家电网公司?除了一边倒的批评和质疑,我们似乎也应该听听国家电网的声音。

2006年,刘振亚曾向媒体作过一番被称为“诉苦”的说明,这大概是迄今为止他对舆论的惟一一次“公关”。他说,国家电网是“中国最难经营的企业”。理由有四:

第一,它是中国安全压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因为无论铁路、石油石化还是煤矿,如果发生问题都是一段路、一个厂或者一个矿,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如果电网出事,范围和后果都要超出想象。2003年的美加大停电令五千万人陷于黑暗之中,教训就异常深刻;

第二,国家电网公司有150万人,而且这支队伍职工分类多,有直属的,也有代管的,还有农电工问题,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稳定的压力很大;

第三,经营压力大。国家电网公司是资产最多的央企之一,但利润却比中石油、中移动差很多。而单靠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率来提高利润,又不可能是永远挖不完的金矿;

第四,在公众心目中,国家电网总是和垄断联系在一起,而只要是垄断,似乎就应该批判和否定,从而给国家电网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然而彼时,在舆论对所谓“十万年薪抄表工”的汹涌的声讨声中,刘的这番话引来的却是更多的质疑。有网站在转载该报道时,甚至不无揄挪地冠以了“国网老总戏称国家电网是中国最难经营公司”的标题。

其实,国家电网最大的“难”,我以为刘振亚并没有讲,或者说没有直接讲出来。那就是它没有定价权。在现行的电力体制下,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都是由政府审批,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情况,从而给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持续协调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也正是由于电价形成机制的扭曲,这几年我们常常看到,煤炭企业一涨价,发电企业就要求提高上网电价,然后电网企业呼吁上调销售电价,接着老百姓不干了,谁愿意多交电费呢?可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是电网企业,于是板子大部分都打在了国家电网身上。

风口浪尖

几乎是从执掌国家电网门户起,刘振亚就被外界视为“维护和强化垄断”的“危险人物”,并在争议声中一路走到今天。

先是2005年初,在国家电网公司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的战略公布后,一场围绕着“特高压电网上马与否”的激烈争论,将上任伊始的刘振亚推到了风口浪尖。反对者从质疑特高压电网技术上是不是成熟,商业上有没有必要,最后落脚到对建设特高压动机的批评,国家电网被认为是欲借此强化自身的垄断地位和阻止电网被拆分的改革。

紧接着,由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的成立,又引发了外界对电网企业“重返发电领域”的质疑。这家定位于开发和经营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电站、节能环保电站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公司,被指违背了国家电力改革“厂网分开”的初衷,暴露了国家电网欲打造中国“第六大发电集团”的野心。

接下来在金融领域,国家电网虽然一直低调潜行,但其打算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做法,也是备受争议。到2008年底,国家电网已直接控股财务、寿险、财险、证券、信托、经纪、期货7家金融机构,参股17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2460亿元。

仅银行板块就持有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郑州商业银行、兰州商业银行、武汉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股权。这被舆论批为与电改“主辅分离、主多分离”的方向相悖。

然后就是去年以来,国家电网一举将平高和许继两大电力设备厂商收入囊中,并且不顾业界的强烈反对,执意推进自身“直属设备制造体系”的建设,被质疑违背了电改精神,“滥用垄断地位”,将造成电力设备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舆论对国家电网的批评也由此达到了高潮。

最终,这些出于不同立场的声音汇聚到“破除垄断”的大旗之下,在电力行业形成了所谓改革派与垄断派的对抗。

显然,在改革派们看来,刘振亚领导下的国家电网已然成为阻碍“电改”的最大堡垒,致使这场肇始于2002年的改革出现了“迟疑”、“畸变”,甚至是“倒退”。依他们之见,在电改迈出“厂网分开”的第一步后,国家电网不仅没有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行进,反而“倒行逆施”,开始大肆扩张自己的版图,“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

追求卓越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这是刘振亚为国家电网亲手拟定的“企业精神”,大概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要求。

从零星的公开资料来看,刘早年的经历大致如下:

他生于山东郯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在县委组织部工作,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他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失学下乡。1971年他幸运地被招工至山东白杨河电厂当学徒工,三年后经推荐参加考试,并进入山东工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于1979年调回临沂电业局工作。

在那里,他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干起,再到专业工程师,然后是科长、副局长、局长。1992年升任山东省电力局副局长。三年后的1995年,43岁的他成为山东省电力局历任中最年轻的局长。尽管几乎没有细节可供展开,但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一点:刘振亚在电力系统工作了一辈子,并且是从最底层一步步登上顶峰的。

到了主政山东电力时期,刘已充分显示出他的强硬作风和超凡能力。三年内他就使企业资产翻了一番,解决了全省的“缺电”问题,仅1996年就融资20多亿元,建成投产发电机组163万千瓦,并在当年2月实现全省“户户通电”,比全国早了整整十年。山东电力成为全国电力系统的一面旗帜。同时,他的大手笔改革也引来了颇多争议。

刘振亚提出了“双向延伸,两翼齐飞,内外并举”的发展战略,即延伸市场,延伸产业链;把多业经营与主导产业作为集团发展的两翼;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发展。在以“鲁能”冠名的品牌下,山东电力先后涉入了金融证券、信息通讯、工业实业、商贸旅游、体育文化等多个产业。

这其中不仅包括电工电器这样的关联性产业,也包括IT互联网、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鲁能还大举进军房地产业,北京西单赛特商城、椿树园小区便是其手笔,并积极介入煤炭、石膏等资源性产业的开发。

另外也是众所周知的,刘振亚一手打造了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在他离开山东上调北京的前一年,也就是1999年,成立不到两年的鲁能泰山队一举夺得了当年联赛和足协杯两项冠军,成为中国足球第一个“双冠王”。

当时刘振亚在山东电力内部曾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是公鸡就要打鸣,是母鸡就要下蛋,是公司就要赚钱。”显示出那个年代国有企业少有的“狼性”。截至1999年底,山东电力集团拥有电力主导产业资产596亿元,利税33.54亿元,利润8亿元,资产保值增值率103.56%,“鲁能”品牌评估价值428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也是外界争议最多的,即山东电力积极实施“产融结合”战略,大踏步进入金融行业。早在1996年,它就抓住机会参与华夏银行改造,成为该行第二大股东(后经股权受让,成为第一大股东);

1997年,又控股收购了济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直接进入金融领域;1999年则更是遍地开花:先后以16%的股份成为湘财证券第一大股东,以40%的股份控股蔚深证券,以68.5%的股份入主山东金惠期货,投资交通银行成为第四大股东,并经保监会批准,成立鲁能英大保险代理公司,开始开展保险代理业务。

同年,运作“山东国电”在香港上市,“鲁能泰山”在国内上市,兵分两路挺进资本市场。对此,刘振亚当时曾在媒体上表示,一个企业要大发展,单靠生产经营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必须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资本运营,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

可问题是,为什么国家电网表现出的这诸般抱负和强烈的进取心,会引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声,甚至被认为是比它的“垄断”还要可怕的东西呢?分歧之一也许在于,反对者们所理解的“国家电网公司”,跟刘振亚所定义的“国家电网公司”,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在反对者眼中,国家电网公司大概仅只是一张电网而已,除了老老实实、一心一意地建设、运营和维护好这张网,它绝不该再有其他的念想。而且作为“改革的过渡性产物”,这张网本身就应被进一步分拆和肢解,一个日益壮大的国家电网公司只会增大改革的阻力,当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而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刘的雄心或者说野心,或许要比批评者想象的更加宏大。比如国家电网已经开始在电动汽车充电站领域跑马圈地;又比如,藉由智能电网的发展,国家电网正在积极介入“三网融合”以及物联网。

此外由于电的广泛应用,电网智能化据称将对物联网乃至整个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在刘振亚新近向我们描绘的这张宏伟蓝图中,国家电网将要打造的“坚强智能电网”,“不再仅仅是电能输送的载体和能源优化配置的平台,更有可能成为‘第四次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并通过能源流与信息流的全面集成与融合,进而成为影响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中枢系统’。”(原文发表于《中国机电工业杂志》,有删减)

附:刘振亚简介、履历

男,汉族,1952年8月生,山东郯城人,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9月参加工作,山东工学院电力系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电气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1974.09——1977.07,在山东工学院电力系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学习;

1977.07——1979.05,山东省白杨河电厂技术员,山东工学院教师;

1979.05——1992.10,山东省临沂电业局技术员、科长、副局长、局长兼党委书记;

1992.10——1995.12,山东省电力工业局(电力公司)副局长(副总经理)、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

1995.12——1997.07,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1997.07——2000.11,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兼山东鲁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华夏银行副董事长(2000.04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0.11——2002.12,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02.10-2002.12 国家电网公司筹备组副组长,2002.06 获得山东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2.12——2004.10,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2004.10——,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

热搜一下 : 资本 电网 电站 新能源
555

最新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文作者
    • 默认头像

      简介:

      最新文章
    更多> 快讯
    Top10 48H热文榜
    更多> 专题策划
    更多> 论坛 / 活动
    合作伙伴: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华夏能源网 京ICP备1303171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0347
    2014-05-10 10:05:14
    “圈不住”的刘振亚:国家电网在非议中“轰然前行”
    长按右侧二维码阅读原文
    更多好文请关注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
    立足能源 聚焦双碳 深耕财经
    长按图片保存到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