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小村
来源 / 星球储能所
2025年3月13日,泰国国家目标产业竞争力提升委员会正式批准欣旺达旗下企业在泰国投资500亿泰铢(约合107亿元人民币),建设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ESS)电池生产基地。
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欣旺达国际化战略布局的再度升级,更凸显出当下全球锂电产业加速转移东南亚的趋势,正在迎来一次值得重新探讨的契机。
事实上,中国锂电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并非新话题。过去几年里,美国持续升级的关税政策、欧盟不断强化的贸易壁垒,早已令中国锂电产业坐卧难安。
企业高管们意识到,过去依靠中国本土制造再向欧美出口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国内召开的闭门会议上,“转移产能、分散风险”迅速成为产业内部的共识。
然而,在2025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上,东南亚投资狂热不褪反增,背后诱因之一,正是特朗普最新出台的关税政策以及欧洲正在加高的贸易壁垒。
2025年2月4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一纸行政令震动全球锂电产业。
这项计划要求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额外征收10%的关税。仅仅三周后,特朗普再放狠话,表示3月4日起将对中国商品进一步加征10%的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累计税率将达到创纪录的20%以上。
早在2018年,美国就对中国动力电池施加了25%的“301条款”特殊关税;储能电池的关税计划也在2026年落地。加上原本3.4%的基础税率,中国锂电产品输美关税总负担可能高达48.4%。对高度依赖国际出口的中国锂电企业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与此同时,欧洲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在逐步强化。2023年以来,欧盟加快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进程,并频繁推出针对进口电池及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审查新规。
欧盟对供应链本地化、低碳化的要求愈发严格,进一步压缩了中国锂电企业在欧洲市场的运营空间。
然而,美国和欧洲本土建厂虽能规避贸易壁垒,却因成本高昂、产业链配套不足而面临重重障碍。
在“进退两难”之间,企业亟须一个既能贴近供应链、又可有效规避关税的落脚点。于是,东南亚再一次进入锂电企业视野之中。地处中国与欧美市场之间、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东南亚地区,重新凸显出诱人价值。
欣旺达布局泰国产能的举动,向行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在美国和欧洲的双重贸易壁垒挤压下,东南亚不再只是锂电企业“出海”的备选方案,而已成为未来全球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这一趋势的强化,也促使业内对东南亚产业布局的前景与风险展开了更加深入的重新探讨。
还有谁在东南亚?
其实,不止欣旺达一家锂电相关公司积极布局泰国,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和广汽埃安在内的多家中国大型电动汽车制造商,也先后宣布在泰国新建或扩建产线。
这主要得益于泰国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组件的投资推出一系列税收减免和补贴,以期竞争“东盟汽车制造中心”身份。
在东南亚更广泛的范围内,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同样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领域给予外资以土地优惠、关税减让以及快速审批“绿色通道”等多重利好。
在马来西亚,亿纬锂能、珠海冠宇、蔚蓝锂芯、星源材质、尚太科技、恩捷股份等中国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进驻,合计投资额已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印尼则依托自身丰富的镍资源,致力于成为全球电池镍原料供应“重镇”,陆续吸引了宁德时代、瑞浦兰钧等企业的巨额投资;欣旺达也在印尼开展材料和零部件等新一轮谈判,为后续深化布局打下基础。
锂电产业从最初零星布局到今天规模性进驻东南亚,经历了一个逐步升温、加速再到全面落地的过程。
回顾早期,东南亚并非中国锂电企业的优先选项。起初,中国电池企业的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典型代表是宁德时代早在2018年就选址德国建设欧洲第一座大型电池工厂,欣旺达同年开始为法国雷诺提供电池。
然而,从2021年之后,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及欧洲相继推出针对锂电产业的限制性政策,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受阻、成本增加,加之欧美本土电池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愈发严峻。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东南亚市场逐渐进入了中国锂电产业的视野。从2022年开始,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珠海冠宇等企业陆续试水东南亚地区。
特别是2022年9月,蔚蓝锂芯宣布拟在马来西亚投资2.8亿美元建设10GWh圆柱电池生产线,这可以视作东南亚锂电产业规模化布局的关键节点。随后,星源材质也宣布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马来西亚建设锂电池隔膜项目。
2023年至2024年,则是东南亚布局明显加速的阶段。首先,以亿纬锂能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式加快步伐。
2024年1月,亿纬锂能与马来西亚Invest Kedah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将在马来西亚建设储能电池工厂,项目投资达4.6亿美元(约32.77亿元人民币);同年7月,该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成为马来西亚锂电产业布局的重要标志。
同期,珠海冠宇也迅速跟进,宣布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建设冠宇电池新能源项目。此外,恩捷股份、尚太科技、科达利、蔚蓝锂芯等锂电材料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宣布大规模进入马来西亚市场。仅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累计投资额就超过了150亿元人民币,东南亚热度瞬间攀升。
泰国的崛起稍晚于马来西亚,但布局更趋集中与系统化。2023年至2024年期间,泰国政府大力推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宣布一系列激励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新能源整车厂商与配套企业入驻。
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广汽埃安等陆续在泰国建立或扩大生产基地,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锂电池配套需求。除了欣旺达,亿纬锂能与Energy Absolute合作成立的合资公司也将在泰国建设至少6GWh的动力及储能电池基地,使得泰国迅速成为东盟地区电池产业的重要枢纽。
而印尼的布局则更多集中于资源端与上游材料。2024年10月,宁德时代宣布在印尼西爪哇省投资11.8亿美元,建设一座产能高达15GWh的电池工厂。印尼得天独厚的镍矿资源成为吸引中国企业布局的关键因素,瑞浦兰钧也在同年宣布投资建设年产8GWh的动力与储能电池项目。同时,亿纬锂能还投资了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每年可生产约12万吨镍金属与1.5万吨钴金属,进一步巩固了镍钴原材料的供应链安全。
截至2025年初,中国锂电企业在东南亚的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分工与协同趋势,泰国更侧重电池制造及配套服务,马来西亚则侧重电池零部件和材料供应链集群,印尼专注于镍钴矿原料生产、冶炼及电池制造的全产业链模式。
但值得关注的是,东南亚布局虽已有规模,却远未进入投产阶段。目前,各企业工厂建设进度不一,多数产能仍处于建设或扩建阶段,真正实现全面达产预计要等到2026年前后。
市场里有真金白银
东南亚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竞争态势,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频频出台,意图吸引更多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企业入驻。
泰国无疑是最典型的案例。
早在2016年,泰国就已经为新能源产业埋好了伏笔,提出了“电动汽车战略”: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生产份额必须拉高到30%,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全面新能源化。
但当时的战略还是一个空壳,市场得有真实的需求买单。于是泰国政府直接拍出了重金:2024到2027年这四年里,购买10座以下新能源乘用车的消费者,每辆车最高能拿到15万泰铢的补贴。
有了补贴,接下来泰国又给企业打开绿灯。2024至2025年这两年期间,只要企业采购的是纯进口或泰国本地组装的电动卡车、电动巴士,都能用购车的开支直接抵免企业当年所得税,相当于企业采购新能源车的账单由政府部分买单。
除了政策利好之外,东南亚自身快速崛起的市场需求,也是推动中国锂电企业布局的重要动力。
以泰国市场为例,截至2024年底,泰国汽车保有量接近2000万辆,电动车渗透率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近两年正快速增长。据泰国工业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泰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有望达到72.5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30%。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在泰国的投资,除了向全球出口产品,也将显著受益于这一市场潜力。
而马来西亚则侧重储能与电池零部件市场。由于当地电力系统相对成熟且产业基础较好,马来西亚政府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马来西亚能源和自然资源部于 2021 年宣布,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实现 31% 的占比;到 2035 年,这一比例增至 40%。此外,受益于新加坡数据中心受限下的数据中心产业转移,形成了 大吉隆坡和柔佛两个发展集群。相应的储能市场需求或将被快速激发。
印尼近年来经济增速稳定,人口超过2.7亿人,对电动两轮车、电动公共交通工具需求量巨大。公开信息显示,印尼政府已明确规划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电动车年产量达到40万辆,此后在2030年提升至60万辆,并最终于2035年进一步提高到100万辆。
东南亚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内生动力强劲,叠加各国政府积极引导,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最新一轮的关税政策使中国锂电企业在直接出口方面的成本陡升,但东南亚国家多数与美国签订了贸易优惠协定,例如泰美自贸协定、马美贸易投资框架协议等等,在原产地规则符合要求情况下,可有效降低输美关税成本。
以泰国为例,泰美自贸协定涵盖电动汽车及零部件的优惠条款,泰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可享受较低关税税率甚至免税。亿纬锂能、欣旺达的电池工厂设在泰国,通过满足原产地标准后再出口美国市场,将有效降低原本面临的最高48.4%的关税压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尽管政策和市场前景广阔,东南亚布局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与风险,例如,越南曾在2017年推出极为优惠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推动了当地新能源投资热潮。
但近期越南政府开始对已投产项目补贴资格追溯审查,引发部分企业补贴被追缴的风险。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在东南亚并非孤例,未来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同样可能面临政策调整的风险。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