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多啦
来源 / 华夏能源网
华夏能源网&华夏电力(公众号hxdl3060)获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哈电集团、中广核等电力央企的“掌门人”们聚焦能源领域,围绕“新型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新能源+”等话题建言献策。
华夏电力编辑整理如下:
华能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温枢刚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以国家级实验平台为牵引,瞄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技术,当好战略资本、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全面完成相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加快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等一系列“大国重器”,实现“从0到1”的重大突破。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紧扣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围绕行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找准比较优势,着力构建“源头零碳替碳、过程减污降碳、终端捕碳固碳、多能互补友好、数字智能支撑”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海上风电、HN750、650℃超超临界发电等“十大科技专项”和数智华能重大专项行动计划,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主责主业,依托丰富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形成良性滚动可持续发展格局。
华能《科技创新推动“9+6”产业发展转型实施方案》支持具有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熔盐储热技术、虚拟电厂、地热能、先进储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完成DeepSeek系列模型本地化部署。同时积极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推进火电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火电产业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慧运行,更好发挥煤电兜底保障、备用调节功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华电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江毅
科技创新:中国华电紧紧围绕国家所需、产业所急,率先研发成功覆盖煤电、燃机、水电、风电等电力全谱系“华电睿”系列国产自主可控工控产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顶梁柱“顶得住”的责任担当。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建设具有华电特色“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氢”“储”“碳”“智”“综”等产业并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定以“国之重器”扛起“国之重任”。
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华电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双碳”目标,扩大有效投资,发电总装机达到2.4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6.2%,跑出了绿色发展加速度。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曹志安
今年,哈电集团将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推进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及软件语音计算平台的规模化应用。
同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技术体系、绿色制造的支撑体系、绿色智能的制造体系,以技术突破,引领电力装备升级。为此,集团将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 宋海良
新型能源体系:首先,要加快建立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供给体系。其次,要加快形成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消费体系。再者,要加快破解能源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最后,要加快构建完备的高效化智能化新能源产业链。
从供给端、消费端、布局端、技术端、机制端“五端”发力。在供给端,要推动多元绿色供给。在消费端,要促进多元绿色替代。在布局端,要引导空间格局优化。在技术端,要实施科技创新突破。在机制端,要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人工智能+”与“能源+”:当前“人工智能+”与“能源+”的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两者深度融合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既是保持产业持续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核心抓手,意义十分重大。
要加强算力、网络与能源一体化统筹规划,发展东数西算,西电东输,西电东储,系统解决能源绿色电力与整个行业产业的协调统一、融合发展。
沿边产业区建设:推动“八网融合”,打造零碳产业园区新范式;强化政策集成,构建兴边富民保障体系;深化区域协作,构建利益共同体;释放区位优势,打造开放型经济枢纽。
中广核集团董事长 杨长利
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产业跨界融合,是拓展新能源产业多元发展路径、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选项”。
光热发电通过与光伏、风电一体化建设,可显著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调度性,搭配熔盐储热系统后,出力特性接近煤电,在调峰、调频和黑启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光热+风光’的融合模式不仅能减少碳排放,更能为电网提供稳定基荷,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
目前中广核正加速推进青海、华北两大光热发电试验基地建设,通过搭建大开口熔盐槽中试平台,支撑低成本、自主化、规模化、智能化、电网友好的光热型号研发。
规划到2030年,中广核“光热+”项目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投资金额超过2100亿元,预计协同产业链企业带动社会投资1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万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