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蒋波
来源 / 华夏能源网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储能厂商在产品的系统容量上又卷出了新高度。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公众号hxcn3060)获悉,在6月13日—14日举行的上海SNEC 2024展会期间,瑞浦兰钧(HK:00666)发布了储能电池舱新品,容量高达7.03MWh。
当前主流的电池舱容量普遍为5MWh,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4)上,多家厂商发布了6MWh+新品,开启了储能系统6MWh时代。然而,业界对未来的预期还是保守了一些,瑞浦兰钧7.03MWh电池舱新品在本届展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加速又跑赢了企业。
不过,据介绍,瑞浦兰钧7.03MWh电池舱新品还没有量产计划,目前只是用来作为“战略储备”。但储能系统容量提升速度如此之快,7MWh时代或许也不远了。
厂商狂“卷”系统容量
2023年8月,以宁德时代(SZ:300750)全球首套采用314Ah电芯的5MWh储能电池舱量产交付为标志,储能系统正式由3.72MWh时代进入5MWh时代。
同月底,瑞浦兰钧便迅速跟进,发布了5.11MWh液冷电池舱新品。随后,天合储能、欣旺达(SZ:300207)、亿纬储能、南都电源(SZ:300068)等储能厂商也纷纷推出5MWh+电池舱新品,向储能系统高容量方向开“卷”。
储能系统厂商如此热衷于大容量储能系统,一方面出于对成本和经济效益的考虑,数据显示,同样尺寸下,5MWh比3.72MWh储能系统能量提升35%,以项目容量100MW计算初始投资成本,占地面积节省43%,成本节省26%;另一方面,为了适应高风光出力的新型电力系统,市场对长时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大容量系统作为支撑。
储能系统厂商开启了新一轮“大容量系统”军备竞赛,相比集成商同行们,瑞浦兰钧的“容量焦虑”要更加明显,在系统容量提升方面也显得格外激进。
在推出5.11MWh液冷电池舱不久,瑞浦兰钧推出了5.51MWh储能电池舱,该产品已经于今年2月正式下线。据瑞浦兰钧介绍,相对5MWh电池舱,5.51MWh储能电池舱在成本上可再降7%。
到了4月,ESIE 2024又成了储能系统厂商竞争的“擂台”,6MWh电池舱开始亮相,并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彼时,比亚迪储能发布的6.432MWh魔方系统MC Cube-T、宁德时代推出的6.25兆瓦时天恒储能系统,都赚足了人们的目光。瑞浦兰钧则直接将容量推进到6.9MWh,惊艳业界。
然而,时隔2个月,瑞浦兰钧又率先发布7.03MWh电池舱新品。据介绍,与5.11MWh储能系统相比,7.03MWh储能系统的面积能量密度能够提升40%,用地投资节约25%。
当然,对于包括瑞浦兰钧等储能系统厂商如此疯狂去“卷”系统容量,价值远不止这些。
同在本届SNEC 2024全球光储融合前沿技术主题论坛上,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储能欧洲业务部总裁许金梅就在演讲中表示,如果业界能把集装箱容量做到10MWh、20MWh甚至更高,那么IRR一定会很漂亮;如果你想出海,光运输成本就能节省很多,光PCS成本就可以节省很多。(见华夏储能此前分享:《宁德时代储能CTO许金梅:储能行业去“卷”能量密度是有价值的丨2024 SNEC》)
7MWh时代会很快到来吗?
无论是从成本、经济效益方面还是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储能系统的容量越大,价值也越大,由此也促成了储能系统从3.72MWh时代迭代到5MWh,如今又朝着6MWh迈进的趋势。
那么7MWh时代何时来临?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包括瑞浦兰钧、宁德时代在内,其系统容量的提升都是基于20尺的电池舱尺寸。在电池舱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要提升整体的容量,最主流的方法就是提升储能电芯的单体容量。
以瑞浦兰钧为例,其20尺3.72MWh系统采用的是280Ah容量电芯,5.11MWh系统采用的是320Ah容量电芯,5.51MWh和6.9MWh系统采用的是345Ah容量电芯,7.03MWh系统采用的是587Ah容量电芯。而宁德时代推出的天恒储能系统,其所搭载的储能电芯容量也在500 Ah以上。
整体来说,基于20尺电池舱尺寸,要想将系统容量提升至6MWh、7MWh,储能电芯容量必须达到314Ah+、甚至500Ah+以上。但是就目前市场而言,在300Ah+电芯中,只有314Ah普遍实现了量产,其他包括500+在内的多数大容量电芯,距离投产至少还有半年时间,甚至还仅处于试验阶段。
有电池行业分析师告诉华夏能源网,大容量电芯的技术壁垒并不高,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提升正负极的压实密度;另一条是对四大主材进行迭代。但这两条路径都需要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需要长时间的多次试验才能得出最优结果。
另一方面,大容量电芯得到市场的认可也需要一段时间。
某电芯厂商技术人员告诉华夏能源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314Ah容量电芯将代替280Ah成为主流,这是市场的选择。具体原因是,“虽然电芯容量大型化是趋势,但如果过于超前,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性能也难以得到验证,所以很难得到业主或电站运营商的认可。”
仅从电芯的良品率和一致性来说,最成熟的还是280Ah规格。314Ah与之还有一定的差距,更别提其他更高容量的电芯了。
而在安全性能上,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公开指出,容量超过300 Ah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在本征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生的氢气比例升高,燃爆指数是三元电池的两倍。许金梅也曾表示,各大厂商目前在电芯容量的提升方面竞相追逐,但是也随之对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带来了更高的挑战。
综合来看,在相对成熟的314Ah电芯还不足以支撑高容量储能系统、500 Ah+电芯还有待市场验证的情况下,储能系统真正步入7MWh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图片来源:veer图库)